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新力量網絡的博弈是甚麼?

呂大樂認為,近年流行視政治為博弈,但在具體政治中有其「嚴重不足」,因為,政治不是策略與招式(所指的當指「5區辭職到泛民總辭」)而矣,而要講「實力」。

究竟呂大樂教授與他擔任主席的新力量網絡呼籲我們要怎樣培養實力呢?我看完全文也找不到,呂教授所講的博弈論出自何人他又沒有明言,找了半天,我反而在總監葉健文先生的文章中,找到了視政治為博弈的分析,實在令我有點意外。

博弈理論作為學術名詞,應該是指「Game Theory」,我於是查找過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博弈理論關心的是決策者的行為及決策,會受到其他決策略者的影響,這套分析是理性觀點,而不涉心理或社會學觀點的。

用這個定義去看,葉健文的<重點在於建立互信基礎>(《明報》,2009.11.20)可謂給我們一個博弈理論示範。

博奕理論,有幾個重要元素:局中人、策略、得失、策略次序、博奕均衡。

局中人,按葉健文就是北京政府與泛民。策略,按葉說,北京政府是不清楚的,不過,綜合葉健文全文,則有三種策略:
1. 在維持行政主導下讓香港於2017年實行普選;
2. 2017年高門檻的特首普選(文末所說的「偷換概念」);
3. 拖延普選(即所謂「迴避、拖延、漠視」)。

至於泛民的策略,葉健文只提及一種,即談判以達共識;當然,文章暗示,如果不是這樣,則會陷入死局,換言之,第二種策略大概就是近日談得熱烈的「總辭公投」。

根據葉健文,北京政府的策略次序好像是:先是(1),然後是(2/3),不過,究竟葉健文如何會知道呢?至於泛民呢,葉健文很明顯傾向談判以達共識為優先。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博奕均衡,葉健文認為有兩種可能:
1. 協商共識,互動互信,2017年低門檻普選;
2. 對抗造成死局,2017年高門檻普選或無限延遲。

葉健文也非常清楚地指出,民主黨提出的三點原則:確定人大承諾的雙普選日期、訂下特首普選門檻要求、以至最終取消功能團體選舉等等,乃是正途,以達到(1)的均衡。

雖然葉健文沒有提及「博奕」二字,但我發現,用這些博奕概念非常適合簡要描述葉健文的分析,因為,葉健文的分析推論,正如博奕理論的最基本前設,就是一個不涉心理學因素與社會學因素的理性模式。不過,在葉健文的「博奕」包裝之下,又不得不靠一種奇特的心理學解釋北京政府的行為,因為,我們其實看不到為何泛民的策略(1),會理性地導致北京政府的策略(1),當中的理性考量是不清楚的。不妨擴展一下呂大樂的「實力」論:我們根本沒有「實力」迫北京政府做這樣的策略。不過,葉健文卻有另一種補充理論,即只有泛民採取談判求共識,才會使博奕的對手有「信心」,才會導致(1)的博奕均衡。

這個「信心」,對甚麼有「信心」,就是有「信心」繼續行政主導,可以把香港的政局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因此,我們不妨把「信心」反過來看:只有我們要乖乖地在行政主導,在不挑戰北京權威下,我們才會有民主。

這個理性博奕與信心理論,說穿了,不過只是一套引導我們自我約束(self-discipline)的理論。

No comments: